作者: 孟冰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2-08-15 09:49
突如其來的疫情,打破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,各級各部門在黨委、政府指揮下也聞令而動,廣大黨員干部則走向疫情防控一線……她們中有這樣一支團隊,離別家人,穿上白色“鎧甲”,逆向而行,用精湛的醫術為隔離人員構筑起健康的屏障,用無私大愛照亮隔離人員前行的路。她們就是來自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駐牡丹區職教園隔離點的李芹、牟陸一、吳鳳娟、張昊。
守護
疫情無情人有情。這個團隊中有夫婦同赴疫情一線的牟陸一,也有響應醫院黨委召喚的李芹、吳鳳娟、張昊。7月26日夜,4人受命進入牡丹區職教園,擔負起職教園1號樓隔離點的醫療保障任務。
“出發前,依照隔離點管理規范,我們粗略地草擬了醫療組職責、工作流程、應急處理辦法、個人防護措施……切實切斷隔離點疫情傳播的鏈條。”醫務人員李芹告訴記者,身處隔離點的她們,不僅要承擔密接人員的管理工作,還擔負著送餐、消殺、垃圾外送、核酸采樣等工作。
這期間,環境物品消殺、生命體征測量、隔離人員信息統計、核酸采樣,封閉的空間里,不同的時間里重復著幾乎相同的工作,只為確保密接人員身體健康。她說:“隊員們在隔離房間與辦公室之間來回穿梭,隔離服內的衣服一次次濕透再暖干。忙起來,根本就沒了時間點,渴了喝口礦泉水,餓了吃口不知溫了多少次的飯菜,累了、困了歪到椅子上瞇一會兒。”
使命和責任,讓她們以“抗疫應有我,奮斗正青春”的昂揚姿態,用平凡去書寫初心使命,用大愛守護人們早日回歸社會。
陪護
為了做好生活物資保障、核酸檢測等工作,李芹、牟陸一、吳鳳娟、張昊4人商量后,結合隔離點人員實際情況,組建了4個微信管理群,分別承擔1號樓各樓層管理工作,最大程度滿足隔離人員的需求,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風險。
隔離不隔愛,隔離點內處處充滿了人文關懷。“對被隔離人員中患有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基礎病人群,隊員們還給予了高度關注和照顧。”李芹說,面對這些人群和個別隔離人員的抵觸情緒,隊員們拿出最大的愛心和耐心,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等工作。
“誰愿意照顧孩子,最好是帶過孩子的。提議一出,隊員們競相報名。”她說,對隔離點中年齡小的孩子,考慮到他們抵抗力弱,隊員們不但聯系醫院醫生建立了專線,還為孩子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,同時,擔負起孩子們的日間照料,晚間陪護的“臨時媽媽”角色。
望著隔離點可能遭受病魔折磨的人,她們感同身受,希望用自己的精心悉心呵護,驅散隔離人員心頭的陰霾,找尋到家的溫馨。
呵護
隔離點內收治的孩子,最大的11歲,最小的3歲。來到陌生的環境,看著身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,孩子們面露驚恐和無助,隊員們迎上去,把自己的面包、香腸、八寶粥等零食分享給孩子們,用愛心驅散縈繞在孩子心頭的驚恐,喚醒孩子童真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們抱著自己的物品,乖乖走進隔離點,一瞬間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,感到心底酸酸的。”李芹回憶,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,孩子們最初是哭泣、抗拒的,通過連線從孩子父母那里了解了孩子們的日常情況,并通過和孩子做游戲、談心、連線其爸爸媽媽,初步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,組織陪讀、整理房間衛生活動,也讓孩子們增強了自理能力。
“針對一些老人沒有智能手機,或不會使用的情況,我們特意作了登記,確保他們及時獲知醫療組發出的通知、信息。”李芹表示,隊員們通過老人親屬了解了老人身體健康狀況,以及生活需求,建立了“健康檔案”,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疾病診療活動,最大程度滿足老人醫療咨詢與生活需求。
面年邁的老人和弱小的孩童,她們化身女兒、母親,用孝心、愛心溫暖隔離人員的無助和恐懼,幫他們找回親情般的愛。
記者 孟冰